索 引 号 | 014351987/2025-00003 | 发布机构 | 工信局 | 公开日期 | 2025-02-13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
组配分类 | 关键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说明 |
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高端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包括航空航天、船舶、铁路交通、自动化设备等,强调创新、智能化和绿色制造,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规模约2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6.49%。
从产业链来看,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制造,原材料包括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以及电子元器件等;零部件包括减速器、轴承、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中游是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环节,包括各种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下游是高端装备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制造、医疗设备等多个行业。
从产业布局来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已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等多个产业集聚区。这些区域在政策支持、产业链配套、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兴起,全球对高端装备的需求持续增加,各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依赖日益增强,尤其是在汽车、航空航天、能源、医疗等领域。预计未来几年高端装备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和高端机床等细分市场中,需求将会更加旺盛。技术创新是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正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也在加速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和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二)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国际战略竞争的焦点。2023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达8.85亿元,同比增长17.22%。
从产业链来看,新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纺织材料等,其中化工材料包括原油、煤炭、天然气、化学助剂、单体中间物等。产业链中游为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和生产环节,涵盖了多种新材料类型,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这些新材料在性能、功能和应用领域上各具特色,广泛应用于多个下游行业。产业链下游涵盖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家电行业、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纺织机械、建筑化工等多个行业。
从产业布局来看,我国新材料行业企业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性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其中,北京市代表性企业包括安泰科技、中科三环,浙江省代表性企业包括新安股份、英洛华,江苏省代表性企业包括中材科技、光威复材,内蒙古代表性企业包括北方稀土。
(三)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广义的健康概念,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保健品、养老服务、健康保险等多个细分领域。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规范、支持、规划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政策,各领域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23年,我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增长至7.71万亿元,其中,医疗服务产业规模8848亿元,医药产业规模2.95万亿元,保健品产业规模4145亿元,健康管理服务规模3324亿元,健康养老规模3.14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3.67万家,同比增长8.58%,医疗卫生机构上升至107.1万家。
从产业链来看,大健康产业链上游由产品及设备研发制造行业构成,主要包括医药研发外包、药品制造、医疗器械及耗材制造、保健品制造、健康器械制造;大健康产业链中游由医药商业和健康服务业构成,其中,医药商业包括医药流通、医药零售、医药批发、医药仓储等,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行业、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养老服务行业、健康文化、健康旅游、健康体育、健康地产、医疗美容行业、互联网医疗、医疗信息化、健康保险等行业;大健康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医疗机构、医生及消费者(患者)。
从细分行业占比来看,健康养老占比超过40%,医药产业占比达38.19%。目前,健康养老领域正逐步向智能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健康产业企业按照营业收入可以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有国药控股、上海 医药、九州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主要从事医药批发;第二梯队有白云山、复星医药、智飞生物、云南白药、迈瑞医疗、华东医药,年营业收入300-1000亿元,主要从事制药、疫苗、医疗设备的生产制造;第三梯队有新和成、新华医疗、恒瑞医药、威高集团等,均在A股上市,年营业收入100-300亿元。
二、热点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尽管我县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这种增长并非毫无挑战。在国际贸易方面,各国将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但同时面临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风险。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依然存在。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面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现状,除了高端装备、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将持续成为重热点产业外,以下热点行业也适合在我县发展、培育、壮大:
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到金融科技、医疗健康,AI和大数据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2. 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和清洁技术(如碳捕获与储存、节能技术等)将迎来快速发展。
3. 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集聚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珠三角地区已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集聚区,以及东莞、惠州、肇庆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集中区。长三角地区已然形成以上海为总部,在苏浙皖设立制造基地的联动模式。京津冀地区中,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昌平、大兴等地,天津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西青区、宁河区等地,河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保定、沧州等地。
4. 绿色环保产业:我国形成全链条的环保产业体系,涵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环保领域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迅速,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长到2022年的190家,注册制改革启动以来新增A股上市环保公司超60家。我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脱硝等烟气治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污水和常规工业废水处理,已形成多种成熟稳定的成套工艺技术和装备;污水深度处理、VOCs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以及土壤修复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在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和支撑管理部门精准监管方面进步显著。
5. 民用航空产业:近年来,民航大力推动机场网、航线网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等地区布局建设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各枢纽机场建设不断推进,支持中西部和支线机场建设的政策和资金力度不断加大,机场体系结构更加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