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既是群众普遍使用又易生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以淮安为例,各类登记在册电动自行车达202万辆、每年新增超10万辆,治理前年均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超100起,是典型的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涉及面广、安全监管链条长的领域。淮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抓早抓小抓细,把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一体规范生产、销售、流通、使用、管理等各环节,深化“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加快清除盲区、补齐短板、形成闭环,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幸福平安、就在淮安” 城市品牌成色内涵。
突出高位统筹这一引领 以上率下明责任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把握电动自行车“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在惠民生、促和谐、保安全中的作用,将其作为个人安全生产领办突出问题,带头开展实地“解剖式”调研,督促指导责任落实、工作落细、任务落地,引领推动全链条问题有效解决。压实监管职责,推动市安委办、市消委办等部门深入研判电动自行车各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相关安全监管责任清单,明确由消防救援支队牵头组织实施,进一步细化工信、市场监管、公安、住建、发改委、生态环境等部门职责,建立健全防范处置工作联动机制,切实形成安全监管合力。
抓住制度设计这一根本 因地制宜立规矩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亲自推动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小切口精准立法、快速度高效立法、创精品灵活立法”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制定市级层面《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条例》,从禁止行为、设施建设、政府及部门职责、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十条规定,以地方性法规明确责任要求、治理措施、违规罚则,有效填补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的法治空白。该《条例》自2024年9月27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以来,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推动本领域安全综合治理水平提升。
紧扣设施配套这一痛点 多管齐下解难题
针对反映集中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足的突出问题,推动制定《淮安市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场所设计技术细则(试行)》,坚持更大力度“建”,统筹国有企业、第三方公司等力量,优化电动自行车“桩棚”投资、建设、安装、维保、管理、运营机制,新建停车充电点3582个,新增充电口13.5万个,24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配建充电设施;注重更为有效“防”,推动各地在架空层设置台阶、围挡、地锁等物理隔断,完成376个高层住宅小区地下充电场所防火分隔设施建设,安装电梯阻车系统1.23万套、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器3563只、简易喷淋系统416套,斩断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链条”。
用好监督管理这一抓手 双向发力严约束
始终把产、销、修、用的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督促相关部门规范执法程序,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把好源头,督促指导获得新国标3C认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强制标准生产合格产品,排查电动自行车销售主体6737家次,约谈437家;全面摸底610家电动自行车登记服务网点,限期整改31家,取消代办资格3家。另一方面控好终端,组织开展“逢十”非法改装执法行动,切实防止不符合标准电动自行车流入市场,立案查处质量违法案件180件;开展45轮集中夜查,检查单位156家,发现并整治隐患277处,办理消防违法案件行政处罚107起。
夯实安全意识这一基础 提升共识促长效
督促各地各部门走好群众路线,在宣传教育中增强群众安全理念,利用公共媒体、新媒体等载体和张贴告知、开展“五进”活动等方式,多渠道提醒群众关注和防范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入户充电的安全风险,集中约谈快递外卖、住宅物业、充电服务企业主要负责人;在便民利民中引导群众养成习惯,在全市设立102家电动自行车免费安全检测点,建设共享换电站站点250余处、共享换电柜750余个,制定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完成以旧换新8.2万辆,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标准和行为,更好形成主动防风险、共同抓安全的思想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