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美丽金湖 文学
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日期:2019-10-25 11:05 来源:金湖县作家协会 来源:金湖县人民政府 作者:陆斌 字体:[ ]

历史像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记载着艰辛, 承载着辉煌,满载着收获 ,也满载着希望,今年国庆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伟大的祖国七十华诞。抚今追昔,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今年五十岁,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金湖县人,1969年我出生在黎城老街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家里人口很多,虽然不是那么富有,但是大家都积极向上,快乐和谐。

由于父亲在南京工作,我长期和外祖父母、舅舅姨娘、还有一位90多岁的外姥太一起生活。我亲耳听过祖辈讲他们经历过的艰难岁月:战乱跑反、土匪绑票、水患天灾。亲眼目睹了他们晚年:衣食无忧、外出旅游,安闲舒适的幸福生活。老人们曾经感慨地对我说:住楼房、坐轿车、现代化,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今天的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要珍惜啊!

我母亲1958年金湖未建县时就在黎城镇街道居委会工作,他们正是满腔热情建设新中国,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又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巨变的那一代人。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金湖城镇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对当今美好生活最有发言权!

万丈高楼平地起!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到1979年,三十年打基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才有了1979年到2019年四十年大发展。我和我的家人对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年的生活经历,脑海里深深烙下“壮美中国 ,复兴梦想”。

1955年一贯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外祖父在党的号召下参加了公私合营,组建了“黎城镇公私合营商店”他对旧社会商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资本盘剥等现象深恶痛疾,深深体会到: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禁不起风吹雨打,只有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出路,他勤恳工作直到退休,年年被评选为“先进个人”。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女婿陆续入党提干,1964年舅舅考上南京大学上学期间,每逢节假日放弃休息,主动到南京长江大桥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表兄妹8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一应俱全。每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都很出类拔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七十年风雨征程,新中国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七十年见证了老百姓从贫穷到小康,从落后到先进,从闭塞到包容的发展历程。

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在华夏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家居住的小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原来仅有的几条小街道变成了许多宽阔的柏油马路,城镇规模比以前扩大了几十倍。即将在戴楼建设的高铁将城市之间距离缩短,手机网络让我们生活更加充实。最近四十年,从生产生活上的变化,看到大家确实富起来了,从事业学业上看到大家都提高了标准。与我们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最能看出深刻变化。

从穿衣上看:御寒到美观

四十年前的中国,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重工业,日用商品供应短缺,穿衣还靠纯手工,买布要凭布票,色彩和品种单调,人们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灰色和蓝色的中式服装,甚至有人将日本进口的化肥袋染黑做裤子穿。那个时代的传统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造就了裁缝业发达。操持着一家子事务的母亲在白天上完班后,晚上还要在灯下织毛衣、纳鞋底、绱鞋。七十年代末买了台缝纫机,我们家从此告别了手工制衣。

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仅要穿暖还要穿的漂亮。单从我自己的家庭成员穿戴上看,也是很讲究的,年轻人就不用多说了,就连我们家的老人,买衣服也是一定要买穿上后看上去年轻一点漂亮一点的,不在像 40年前那样买布料找裁缝加工,家庭主妇完全从繁忙的“针线活”中解放了。衣帽鞋袜、被褥蚊帐全买成品,从满足于保暖,到讲究时尚美观。

从饮食上看:果腹到营养

四十年前,由于生产力低下,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化肥、良种还没有推广开来,农副产品缺乏,人们的生活简单,只求吃饱喝足,买什么都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豆腐票……那才叫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70年代,每个家庭都不富裕,除了逢年过节,家里能吃上好菜,粗茶淡饭则是大多数老百姓过日子的常态。  

改革开放前和初期,那时候到副食店买肉要买肥一点,有膘的肥肉很受欢迎,肥膘可以炼油,我们家至今保存着一个专门存放猪油的瓷罐子,成为教育孩子们忆苦思甜的旧物。

如今我们餐桌上琳琅满目,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的健康,大鱼大肉不稀奇,还要讲究饮食结构,营养均衡。温饱问题早已解决,蔬菜水果已没有四季之分,鸡鸭鱼肉已不是餐桌上的最爱,粗粮野菜被当作贵宾请上了餐桌,由吃得饱到吃好,再到饮食均衡搭配,食材追求天然环保,如何吃出健康,成为饮食主题。每年早春到夏末,一种叫“驴蒿”的野菜成为“高价菜”,粗粮华丽转身,再次回归到家庭主妇的视野。玉米、山芋、胡萝卜等成为主食的首选,这些杂粮都是困难年代的“证据”,而今反倒成了现代人餐桌主食,风水轮流转,令人感慨万千。

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饮食上的变化看,真是大不相同了,以前注重的是果腹型,现在饮食注重的是健康型,这是多大的变化啊!

从住房上看:拥挤到宽敞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头等大事,这造就了近十多年来房地产上的大变化。城市中的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农村,农民的住房条件也大大改善了,拆掉了草房,盖起了小洋楼小洋房,我的同学同事家住农村的人家基本是:七十年代末草房改瓦房,九十年代前后瓦房改楼房,2000年左右到县城买商品房。这快速的发展真是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

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初期,在居住条件上,我们国家的制度是公房分配。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者房屋管理部门的,虽然人人有房住,但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许多单位年轻人结婚的新房就是集体宿舍或简易棚(防震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从城市到农村在住房问题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高楼大厦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说一说我们家的变化,就足以证明变化之大。我家人口较多,住在老街的三间小瓦房东房带一阁楼(旧时就算楼房),门面是两间草房,当年县城最繁华的老街,也只有少数单位公房以及解放前富裕人家留下的砖瓦房和小楼房外,其余是清一色的草房,七十年代初,家中经济开始宽裕两间草房翻盖成瓦房,能够住上楼房一直是家中老人的愿望。

九十年代,我的工作单位按照国家的政策,给我房改了90平楼房。原先生活在一起的亲戚们,每家都买了又宽大又明亮的楼房,条件好的都到南京上海买房养老。像这种事情,改革开放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县城里高层住房逐渐普及,新式的现代小区成为市民住房新景观。40年的住房变迁,由草房、瓦房、楼房到别墅,不断满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行上看:难行到便捷

“道路畅通、以车代步。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标语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墙上存在了好多年,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醒目。到80年代初,我们县城乡村公路依然是砂土路,刮风时,黄尘四起,下雨时,泥泞不堪,常有过往的车辆陷进污泥中,司机不得不到处找人推车。而今,在中国城市乡村,柏油马路直通各乡,我们县每个村、组的路面全部硬化,道路四通八达,原先阻碍南北交通的“三河”上也架起4座大桥。乡村不再是落后与闭塞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私家车基本普及,道路上车水马龙,人们交通出行方式更是五花八门。

而在七十年前、四十年前金湖人出行方式却是:“困难重重” 很多老人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别说去省城、市县了,就连走一次亲戚,都不容易。交通出行的变化对于父亲在外地工作的我们家感触最深。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建县初金湖人出门:向东向北坐船,向南向西步行,即使这样,有许多地方既没有路也没有桥,难以通行。

六十年代建县后,金湖人外出终于可以坐上了汽车。由于人多车少,道路交通条件很差,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去南京先到浦口,当年乘船等候过江的:汽车、火车、旅客可谓是“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等到了我父亲的工作单位(南京江宁)往往天色已黑。

如今南京区域就已建成四座长江大桥和两条过江隧道,金湖到南京江宁只需二三个小时。

交通便利了,旅游热也来了,一到节假日,各大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已经不是什么新闻。私家车就跟以前各家的自行车一样,几乎每家都能拥有,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去赏花踏青,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都成了很多家庭的假日选择。

在旅游问题上,我也说一说我们家退休的老人们。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想要去旅游也是很难成行的,其原因就是经济上不富裕,拿不出那个闲钱也没有个去处。现在不同了,退休工资年年涨,手头宽裕了,就想着多出去转一转,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老人们都想着趁着现在身体好,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由原来每年出去二、三趟,再多出去几趟。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亲戚中的退休老人都上了“老年大学”:摄影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美食健身等等。通过学习老人们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健康 ,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大大丰富了老人们的业余生活。

七十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一朵浪花,短暂时光,但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中,却是最耀眼、最绚烂、最壮丽的华章。实现了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非常有幸,可以见证七十年来辉煌成就,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继续参与国家未来的建设!

愿改革开放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