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改革简报》(第6期)专题介绍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来源: 来源:效能中心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3-31 17:17 字体:[ ]

3月23日,《江苏改革简报》(第6期)出炉,题为《淮安市深化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助力跨越发展》,淮安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相关举措、成效得到肯定。

近年来,淮安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谋划推出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 实现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营商便利度“双提升”,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呈现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良好局面。2022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综合得分跃升至上游行列。

高标定位、高点切入,下好环境优化提升“先手棋”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一号工程”,强化系统观念、高位统筹,建立健全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实保证。创新组建专职机构。2019年,在党政机构改革中组建全省唯一的营商环境建设法人机构——淮安市委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作为市委工作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赋予牵头顶层设计、督查推动等“一牵头、三推动、一考核”职责,统筹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2022年,在全省率先组建市优化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聘请11名专家学者为全市重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完善制度总体设计。连续9年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新春第一会”重要内容,每年印发工作要点、分解任务清单,构建“引领性目标+责任性任务”的联动推进机制。2021年,高度融合“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边界,制定《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优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推出40项101条举措,充分体现上级部署要求、彰显地方特色、契合发展实际。2022 年,出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推出58项237条举措,一体化建设投资、市场、政务、法治、政策、人文六个环境。今年,在研究制定《持续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试行)》时,广泛邀请企业家参与文件修改,力求更好反映企业发展所需,破解全市营商环境提升的瓶颈制约。构建双向保障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并重,与改革主体方案形成“一体两翼”。一方面,开展101%营商服务流动红旗评选活动,每季度授予前30名单位流动红旗,年底对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引导各单位坚持不懈促改革、优服务、提效能。另一方面,建立“黄牌警告”问责整改机制,制定《违反营商环境“十个严禁”问责办法》,向社会公开聘请101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常态化开展体验式监督检查。2021年以来,全市公开曝光典型案例67个,对13个责任单位和1名责任人给予营商服务“黄牌警告”,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开,有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聚焦问题、聚力突破,打出项目加速推进“组合拳”

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牛鼻子”,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深化营商环境集成改革,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见效。要素统筹解决项目快落地难点。创新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建立要素资源市级统筹库,加强要素指标市级统筹,提升重大产业项目吸引力和承载力。实行用地指标“市级统筹、分级负责”模式,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推动各县区至少储备1个优质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工业用地,让“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实施生态环境集成创新试点,鼓励企业出让富余排污权,为优质项目腾出容量空间。得益于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有效统筹,2022年淮安市成功签约落地投资超50亿元工业项31个、其中百亿级7个,开工投资超50亿元工业项目10个、其中百亿级4个。去年9月签约的投资202亿元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通过统筹市区两级资源,加大向上争取,集中供地1983亩。深化“工改”打通项目快审批堵点。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系统重构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实施“拿地即开工”“五证联发”等改革,探索项目建设“并联审、容缺办”模式,对6个审批应用场景实行并联审,对49个、34个事项分别实行容缺受理、容缺办理,“拿地即开工”落地项目数量全省第二、占比全省第一。在全国首创不见面“多评合一”集成服务平台,对项目前期所涉及的技术评估实行一次性集中评审,时间由原来141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40个。台华新材料、捷泰科技、天合光能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由100天到70天,再由52天到32天,不断刷新“淮安加速度”;中天钢帘线项目作为“五证联发”典型案例在“中国这十年·江苏”新闻发布会上予以推介。全程“护航”消除项目快建设卡点。加强项目建设过程服务管理,实行市县两级重大产业项目会办交办制度,制定派发重点项目问题清单,推动能源保障、资金缺口等问题和矛盾解决。探索启动全国首个设区市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累计上线财政奖补业务项630个(“免申直补”310 项),推动政策资金应兑尽兑、能兑快兑,整合设立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构建项目诚信履约机制,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推动解决问题49个,保持政府机构失信“清零”目标。建立服务转接机制,做到重点项目建成后“扶上马”与“送一程”无缝衔接,助力项目更好投产达效。金湖县全天候帮办服务南高齿风力发电齿轮箱项目,坚定了企业“安营扎寨”淮安的信心,投资方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仅1个月时间,就追加50亿元新上二期项目,并以商引商引进投资13.6亿元的中重科技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南高齿项目负责人说,30万平方米的大项目,一次性验收、一次性通过,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从未有过。

精准对接、精诚帮扶,厚植企业做大做强“新沃土”

把“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作为追求,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为企业提供更多、更早、更好服务,持续擦亮“101%”优质服务品牌。搭建“党政亲商会”政企沟通平台。创新建立“党政亲商会”工作制度,完善企业反映问题会前收集、会中倾听、会后交办闭环管理机制,每期聚焦一个主导产业问题,由市党政主要领导轮流主持、与企业定期面对面“约会”,邀请行业顶尖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党政部门摸准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困难。三年来,累计举办活动24期,解决企业问题1125个、办结率96.8%,回访满意率达98.4%。同时,建立领导和职能部门挂钩重点企业机制,根据企业需要以及市直单位职能,安排114家部门单位与重点企业挂钩,明确每家单位结对2到6户市场主体、定期上门走访、主动发现需求、帮助解决难题。去年,鹏鼎控股淮安厂区因疫情影响面临停产,淮安市相关部门连夜协调75辆货车转运原材料至公司,疫情三年,淮安鹏鼎年营收增长63%,成为集团唯一未受疫情影响的厂区,预计今年可实现开票167亿元。探索“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借鉴疫情防控成功经验,构建经济网格化服务体系,把全市在营市场主体根据不同性质分别纳入374个骨干网格、3748个小微网格和13个行业(产业链)网格,通过信息化平台和7935名网格帮办员,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将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市场主体。目前,平台已集中发布惠企政策4638条,接入第三方服务机构141个,上线惠企服务产品283个,累计受理和解决市场主体需求21044件、办结率99.24%、满意率98.7%。打造“一站即成”涉台服务中心。作为全国唯一台资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策应台商台胞多元化服务需求,实体化运行全国设区市首家“一站即成”台商台胞服务中心,设立政策服务、生活保障服务等5个服务站13个服务专窗,让台商台胞尽享“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助推台企在淮安健康发展。近三年,全市累计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170个,位居全省前列。淮安连续7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创成全省首批台商服务工作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