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课间“圈养”,让孩子尽情“撒欢” 来源:党校 来源:互联网信息中心 作者:周雷 发布日期:2023-11-15 08:52 字体:[ ]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大家都来轻松轻松,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儿歌《课间十分钟》描绘的欢快课间景象,在一些地方不知什么时候悄悄溜走了。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网友们纷纷道出了自己了解的课间“圈养”现状:上厕所才能离开教室、活动限制在教室门口、在走廊里玩闹被抓到会扣分……我们不禁要问,原本可以让学生缓解疲惫、释放活力的“中场休息”时间去哪儿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让孩子利用课间十分钟“撒个欢儿”,调节在课堂上绷紧的神经,才能更好地专注于下一个“四十分钟”。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超过了1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3.6%,“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越来越多。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把课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才是真正的“一切从孩子出发”。

这似乎不该是个难题。从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到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再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政策法规都对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明确保障。但是,现实中这确实是个难题。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将课间十分钟“没收”,并进行所谓的严格“规范”。

课间把孩子“禁闭”在教室实属因噎废食,“清空”教室还需综合施策。说到底,这个问题体现的是教育理念和责任担当,考验的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能力。学校不能搞“一刀切”,要采取更为精细的管理;家长要给予学校更多信任,在出现问题时积极沟通,依法理性保障自身权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晰责任分担机制,保障课间十分钟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

一些敢于课间“放养”的中小学,正通过开辟一个个“新地图”,吸引学生走出教室“打卡”。温州市实验小学设置唤醒课间的“灯长”和“铃儿响叮当”;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将传统游戏“画”进校园,为课间十分钟添彩;济南市历下区青龙街小学把家务劳动、种植劳动融合整理,创编了一套《快乐劳动》课间操……五彩缤纷、喧嚷活泼的一个个“十分钟”,组成了许多孩子难忘的校园生活,多年后仍会倍感温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教育不仅要有“朗朗读书声”,也要有充满快乐的“嬉笑声”。阳光澄净、细草微风,让孩子们课间到操场上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笑一笑,这才是教育之道的“正确打开方式”。(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