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孔子、孟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对诚信作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十分推崇诚信,“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等,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守信践诺的千古佳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建设诚信社会提供了深刻启迪。
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建设,把诚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明礼诚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诚信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远古时期起,人们就极力推崇诚信、歌颂诚信,说诚信是“国之宝也”、“德之固也”、“言之瑞也”、“善之主也”、“礼之器也”。后继的儒家更是把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列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总之一句话,诚信极为重要,希望大家遵守。
那么,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诚信又具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首先,既然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那它就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精神。在诚信这把精神的标尺面前,一切的虚情假意和欺瞒诈骗都将无所遁形,遭到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其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诚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平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
再次,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现代诚信是在对传统诚信理念批判地加以继承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公平、正义、独立、发展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中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成为约束和规范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又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信用中国 中国文明网)